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主编
01
时间过得真快,2021年的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了。3月11日下午3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随后,按照惯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因为疫情,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会期都进行了大幅的压缩。往年大概要到3月15日左右才结束,大致持续2周的会期(最长的时候能到3月20日),这两年也压缩到了1周左右。回到今年这次两会,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没有出来接受采访。回想往年两会,生态环境部部长一般都会有1-2次露面的机会,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有时候是在梅地亚中心的记者会,有时候是在人民大会堂的“部长通道”,有时候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今年两会,因为会期压缩,往年一大堆部委都要参加的记者会被减少到了只剩1场,就是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那场。而往年4场左右的“部长通道”,今年也只剩下2场,总计只有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6位部长接受了采访。不光是生态环境部,很多其他部委的部长,也都没有来得及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
图为去年两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部长通道”上接受媒体采访
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黄部长谈了疫情,说了雾霾,还展望了“十四五”规划。印象最深的是他“学者型部长”的风格,在讲到“大气容量”的概念时,随手就拿记者会房间做了一个比喻:
就像我们这个房间,本来可以坐一百人刚好合适。现在把这个房间的面积减少一半,变成一半的体量,那么要保持这个房间人的密度不变,也得减掉五十人。但是人没有减掉五十,只减掉了三十个,剩下的二十还得塞进去,这样人的密度就提高了,重污染天气就回来了。那个情形,就好像一位教授正在大学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也让我想起了上上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陈吉宁与黄润秋,两位部长都是大学里出来的,都喜欢在记者会上给媒体“上课”,生态环境部似乎也一直都有“学者型部长”的传统。遗憾的是,今年两会,我们没能再次一睹黄润秋部长的风采。
02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来,不光是生态环境部部长参加记者会、“部长通道”少了,两会上的“环保问”也少多了。还记得上一届全国人大,大会的新闻发言人还是傅莹,当时就说过一个“金句”。她表示:
我今年是第五次做新闻发布会了,如果是外媒问,第一个估计就是问军费;如果是中国境内的媒体,我的必答题就是环境。
曾几何时,“环境”的这道必答题也终于没有记者问了。去年和今年的两会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都没有记者提起有关环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环境质量改善了。还是以两会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为例,最早媒体们开始提问环境问题的时候,当时的问题和答案是这样的。
公众感受从去年以来雾霾越来越重,面对越来越重的雾霾,老百姓除了靠戴口罩,还能靠什么?全国人大在立法层面有没有更得力的措施出台?
雾霾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城市标志性的难题,而且范围还在扩大。另外,不光是大气污染,水、土壤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
看了吧,问题是“雾霾越来越重”,回答是“雾霾已成标志性难题”。2016年两会,又有媒体提问雾霾问题,傅莹回答的时候还拿人大环资委主任举了一个例子,她说:
大气污染治理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且也感受到这种压力。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都很少笑的,我认为他“压力山大”。
人大环资委主任都很少笑了,由此可见那两年环境问题的严重。不过,经过了几年的艰苦努力,这几年大家也都能明显感受到,蓝天白云确实多了,环境问题逐渐改善了。到了2018年两会,又有媒体提问雾霾问题时,新的新闻发言人张业遂的答案就变成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扎实工作,攻坚克难,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地区的蓝天白云确实是更多了。从“雾霾严重”到“蓝天白云多了”,两会的“环保问”也能反映出这几年中国环境质量的走势。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已经降低到38微克/立方米,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北京市的最优值。从2013年时的频繁“爆表”,到2017年底“大气十条”收官时的“京60”,再到如今的38微克/立方米,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肉眼可见。
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很重要,也为其他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树立了榜样。
03
虽然两会上的“环保问”少了,但是代表委员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却渐渐多了起来。今年两会,我就看到了不少有关环境问题的建议提案,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刚刚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有关。例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建议,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将碳排放指标向先进企业倾斜,高度重视节能这个“第五能源”,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标准,并适时开征碳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也建议,应该加快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碳交易制度体系。除了碳话题,其他方面的环保建议也不少。九三学社中央就建议,将更多种类挥发性有机物列入《环境保护税法》征税范围,明确污染当量核算标准和对应税额。民建中央还建议,要把土壤污染治理目标作为“十四五”期间环境考核重要指标,切实抓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VOC、土壤,感觉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也同样能够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其中,还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过去,全国两会上的环保建议提案大多是由环保界的代表委员们提出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代表委员都纷纷提出有关环保问题的建议和提案,环保话题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环保圈”了。例如,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一直都对垃圾分类问题很关注。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一些关键措施和长效机制,通过修正《固废法》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条款,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则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融入高等教育建设之中,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环保话题,正在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新时尚”,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范围越来越广,不再是原来环保部门一家“包打天下”了。去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过去,环保工作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中央政府,来自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对地方进行考核、问责,让地方政府感受到环保方面的压力,提高环保方面的意识,然后再逐步传导到工业企业等。而未来,环保工作要形成多元参与的“大环保”格局,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环保的动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央推动,而是来自于方方面面,来自公众、来自自身,这就比现在这种“刀架在脖子”上的环保更主动、更积极、更全面、更深入。全国两会上的变化,也正好符合这一大趋势。只有大家都来关注,大家都来参与,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环保工作的展开。从这一点上讲,虽然“部长通道”没了,“环保问”也少了,但只要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多了,环保工作仍然是充满希望的。04
虽然各方面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但环保工作的形势还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就拿今年两会来说,往年如约而至的“两会蓝”爽约了,刚刚过去的这个礼拜,京津冀很多城市都发生过中度和重度空气污染的状况,重污染天气仍然是我们的“心腹之患”。更不用说,中国还要争取用短短的30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才能走完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未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的环保人仍需努力。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的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圈,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家号等公开传播平台上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需经本平台授权,并注明"来源:环保圈"。违反上述声明者,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021-23521171
3、欢迎更多思想者加入环保圈特约撰稿人队伍,申请请添加微信:maweihui002